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老人,他们常常丢三落四,疑心病很重,有时候甚至连子女也不认识。在共助夕阳项目的工作人员与昆山当地的养老机构沟通时,也发现这样的老人在当地的养老机构中也占了相当的比例,照顾他们对于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因此,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特别邀请了上海好帮手社区服务发展中心主任、有近40年为老服务经验的张琴英老师前往昆山市福利院,为当地30多位一线为老服务人员带来了一次以“失智老人的照料”为主题的讲座。 讲座从对失智症的剖析开始,张老师介绍了失智症的概念及常见临床表现,并与听众一起对身边失智老人的行为特征进行整理。随后,张老师也对失智症的早期信号及易患人群进行了分享,让参与者对于这一群体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了解失智老人的特点后,服务人员该如何照料他们?张老师从服务人员对待老人的态度细化到说话的用字,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一点一滴地和参与者进行分享。面对失智老人,服务人员需要更多的耐心来关怀和接纳他们,要顺着老人的话来说,不要和老人“讲道理”、“辩是非”。但也需要避免用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来和他们说话,不仅容易伤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助长了他们孩子气的心理。对伴有躯体疾病的老人,更需要用鼓励的语言,增加其治疗躯体疾病的积极性,让其拥有一个更为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张老师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不、四有”提炼了对于失智老人的照顾,每个老人都要以健康为中心,活得潇洒一点、糊涂一点,有病不能拖、有钱不能省、有气不能闷,要有老底、有老寓、有老友、有老伴,这样的晚年才是最幸福的。最后,张老师通过播放视频,让昆山当地的为老服务人员直观地了解到了上海一个普通的同行是如何在养老机构度过一天的,同时也将PPT中提到的照料技巧立体化地呈现给听众。 在讲座中,张老师反复强调,要用“失智老人”来代替“老年痴呆”,这一称呼的改变直接体现了照顾者对被照顾者的尊重。照顾老人的技巧多种多样,在我们强调多元化、个别化的同时,更需要重视的是为老服务者对老人尊重、平等、接纳的服务用心。服务理念的学习和内化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件小事开始,从称呼上将自己放到离老人更近的地方,陪同老人度过幸福的晚年。 |